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优质3篇】

时间:2016-09-03 04:25: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篇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古代传说,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使得大地干旱,百姓生活困苦。于是,大禹派遣弓箭手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后羿十分感激,把他视为英雄。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却被一个贪婪的人所诱惑。这个人是一个叫做强盗的人,他盯上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强盗趁机闯入他们的家中,试图抢夺长生不老药。嫦娥为了阻止强盗,不得不吞下长生不老药,强盗见势不妙,逃了出去。嫦娥吞下长生不老药后,立即飞升到了月亮上。

嫦娥在月亮上度过了许多孤独的岁月。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便会在家中摆放香案,祭拜嫦娥。他们还会在夜晚赏月,吃月饼,以此纪念嫦娥的牺牲和她的美德。

这个传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人对嫦娥的崇敬和对家庭团圆的向往。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和家庭和睦的节日,而嫦娥则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仙,象征着美德和忠诚。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篇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除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外,还有许多其他传说。

其中之一是关于玉兔的故事。相传,有一天,玉皇大帝派遣了三位神仙到人间去考察人民的生活。这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乞丐,他们先后来到了一个农民的家中。农民慷慨地接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共进晚餐。神仙们对农民的好客和善良印象深刻,于是告诉农民,他们将在满月之夜回来报答他。

满月之夜,三位神仙如约而来,他们用手中的法杖点燃了三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后,变成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是玉皇大帝特意赐予他们的礼物。农民非常高兴,他把这只兔子带回家中,给它起名为玉兔。从此以后,玉兔成为了农民家的宠物,它和农民一起生活,并为农民带来了好运。

另一个传说与后羿的故事有关。据传说,后羿是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出色的弓箭手。一天,后羿得到了王母娘娘赠送的不死药,他决定将它藏在家中。然而,他的妻子嫦娥却吞下了这颗不死药,她飞升到了月亮上。

后羿非常伤心,他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在家中祭拜嫦娥,并且在晚上赏月。人们看到后羿的忠诚和感人的故事,也开始效仿他,于是中秋节成为了一个赏月的节日。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仅是古代人创造的美丽故事,更是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和向往的体现。中秋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这些传说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美丽。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篇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苏东坡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后,作有一篇《水调歌头》词赞中秋。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当然,其他因中秋节望月思乡、思家、思情……赏月谈月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也是寻常百姓久谈不衰的话题。翻寻唐诗宋词,中秋赏月怀乡诗词频多。由此可见,中秋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往往是家人等天下有情人盼团圆的重要日子,有人说,这节日在国人心目中只是比春节的重要性稍逊一筹。

最早关于祭月、赏月的传说是关于嫦娥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狡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借抱兔子的机会,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和玉兔住在了广寒宫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到了唐朝,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象征团圆,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真正的过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盛行于明初的。相传元朝未年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府统治极严,实行连坐制,十家人才有一把菜刀,由是蒙古人的甲长保管,要用时得有其在旁监督才得使用,全国的城关哨卡又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和统一起事时间。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和百姓手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将平时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小官兵杀死响应起义,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并用纸包裹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在我的家乡,就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