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经典6篇)

时间:2013-06-09 09:18: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一

《红楼梦》中贾府女子的命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贾府家族,其中的女子命运多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贾府女子的命运往往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本就较低,而贾府作为一个豪门世家,更是对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贾府的女子们要遵守传统的女性美德,比如贞矢、忍辱负重等等。而一旦违背了这些规则,就会遭受到惩罚。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就是因为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其次,贾府女子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利益的牵制。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的利益常常摆在个人的命运之上。女子在贾府中的地位往往是次要的,她们的婚姻、生育等都往往是为了家族的繁衍和延续。比如,《红楼梦》中的贾迎春就是为了顺应家族的利益,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最终导致了她的不幸命运。

最后,贾府女子的命运往往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往往处于被动和被压迫的状态。贾府中的女子们也不例外,她们要依附于男性,依靠男性来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探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虽然聪明才智过人,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作为女性的命运。

综上所述,贾府女子的命运往往受到封建礼教、家族利益和男权社会的多重束缚。她们的命运多舛,常常受到压迫和限制。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女子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命运,也可以反思当代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二

《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荷花淀》是中国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农村社会变革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独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中描写了众多真实而鲜活的农民形象。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形象和命运。比如,书中的主人公王二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勤劳朴实,为人善良,一心想要过上好日子。通过对他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实和可信度。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其他众多农民的形象,他们或善良、或奸诈、或懦弱,形象各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小说中描写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地主、富农、贫农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比如,小说中的地主形象描写了他们的奢华和虚荣,富农形象描写了他们的财富和权力,贫农形象描写了他们的贫困和艰辛。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命运。

最后,小说中描写了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各异,有贤慧的妻子、坚强的母亲、聪明的女儿等等。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命运和境遇。

综上所述,《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独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农民、不同阶层人物和女性形象的描写,小说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社会的窗口。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命运。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三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四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二、简答、翻译题:

13、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14、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

15、文章写少者、强者殁而长者、病者存,申写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

16、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

17、翻译下列句子(第3题为划线句):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①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土,则如之何?”王曰:“己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②。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五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1课时

1、导语: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 篇六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最新高二语文教案下册(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