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3-01-02 06:22: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一

标题:探究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引言:《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为传唱。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并理解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和解读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并理解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先欣赏一遍,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2. 带领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

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词句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意象,并解释其所表达的情感;

b.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共同探讨和理解《水调歌头》中意象的作用和美感;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鼓励他们尝试分析和解读这些作品;

5. 结束: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

1. 小组展示的分析结果;

2. 学生对其他文学作品中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拓展:

1. 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二

标题:运用表演形式展示《水调歌头》的情感表达

引言:《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词,通过表演形式来展示其情感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苏轼的创作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学生的表演,让他们深入理解《水调歌头》中的情感,并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的表演,表达和传达《水调歌头》中的情感;

2. 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生通过表演形式展示《水调歌头》的情感表达;

2. 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先欣赏一遍,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情感:

a. 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

b.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词句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形式来传达其中的情感;

c.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表演,让学生们共同欣赏和体验《水调歌头》中的情感;

3. 提升表演能力:

a. 引导学生观看其他相关表演作品,学习和借鉴其中的表演技巧;

b.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训练,帮助他们提升表演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 结束: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水调歌头》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表演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

1. 学生表演的情感传达效果;

2. 学生的表演能力提升情况。

五、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参观舞台剧或音乐剧,提高他们对表演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表演作品,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探究学习)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清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高度赞誉了该词,认为本词是中秋绘月词中的极品,中秋之月有何特点?词中是如何描绘的?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__精读,把握思想________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五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

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