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通用3篇】

时间:2015-03-07 04:32: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篇一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他关于心与形的思考,对于人们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中,心与形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心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的总和。形则是指外在的事物和现象,是人们所能感知和认识到的客观存在。

庄子认为,心与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们的心境会影响到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态度,而外部事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心和形的互动关系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的哲学中,心是自由而无限的。他认为,人的心境可以超越形而存在的世界,可以达到自由和无限的境地。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对形的执着,追求心的自由和无限。只有在心的境地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还强调了心与形的相对性。他认为,形是相对而有限的存在,而心则是超越形的存在。人们对于形的认知是有限的,因为形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而心则是无限的,它可以超越形的限制,达到无限的境地。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放下对于外在事物的执着,追求心的自由和无限。只有在心的境地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篇二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关于心与形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庄子的哲学中,心与形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概念。心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的总和。形则是指外在的事物和现象,是人们所能感知和认识到的客观存在。

庄子认为,心与形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人们的心境会影响到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态度,而外部事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心和形的互动关系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心的自由和无限。他认为,人的心境可以超越形而存在的世界,可以达到自由和无限的境地。只有在心的境地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还强调了心与形的相对性。他认为,形是相对而有限的存在,而心则是超越形的存在。人们对于形的认知是有限的,因为形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而心则是无限的,它可以超越形的限制,达到无限的境地。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放下对于外在事物的执着,追求心的自由和无限。只有在心的境地中,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我们应该超越形的限制,追求心的无限境地。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篇三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1、有形与无形

从老子开始,道家就把世界区分成有形和无形的两种。用流行的术语,它们也可以方便的被称做形而下和形而上。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象无形”。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这两个部分并不是平行的,无形者是宗,是始和母,有形者是子。此种区分在稍后得到了进1步的确认,譬如黄老学派的作品《经法》等就突出道的“虚无形”和无名的特点,与之相对,万物则是1个有形有名的世界。从古代的记述来看,道家中另外1个重要代表列子也有同样的看法,另外我们在《管子》中也能发现类似的主张。这显示出有形与无形的区分至少在道家传统中已经成为1个普遍接受的前提。

2、心与形

在世界和人之间进行类比,是古代人常见的做法。在这种类比中,世界被看作是放大的人,反过来,人则被看作是缩小的`世界。(大宇宙与小宇宙。)因此,世界中无形与有形的区分当然可以方便地推广到人这里来。这种区分在人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心与形。心属于无形的世界,而形体毫无疑问是有形世界的象征。
心可以是虚的,而且虚原本就是心的特征。这从“心斋”的概念中可以得到了解。成形的心被称做“成心”,是应该破除之物。但是形体却是无法破除或者虚无化的。有形者和无形者在人(生命)中虽连为1体,但界限仍然是清楚明白的。正如在世界中无形者(道)的角色,心相对于形体而言也是最根本的东西。
《德充符》中的豚子之喻:形与德。“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3、形:天与命

心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形体的无足轻重。由于现实生命中心对于形的明显的依赖,所以对于形体的安顿也就成为重要的。
有形的世界是1个有名的世界,因此也就是1个受限制的世界。形体在获得了自己规定性的同时也就同时获得了限制。形体意味着要占据1定的空间和时间,意味着杂多、关系与冲突。这是1个需要你小心去面对的领域。戒慎恐惧,生存技巧:形莫若就与庖丁解牛。
形体也属于1个命运的世界。从最初形体的获得,到它的变化(的或者人为的),直至消失,如4时更替般,皆非人力所能予。“造化”或“大化”。
自然的形体与人设的形体。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行为方式。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无所谓。残疾人:形体的自残倾向。

4、心:结与解

心的虚无的本性决定了它可以摆脱有形物包括形体的限制,而且它应该摆脱这种限制。但是这种摆脱是以承认形体的有限性以及形体属于命运的世界为前提的。在这种承认中,心由于部分地让渡出对形体的执着,因而获得了某种限度的自由。形体不足以成为对心的限制,换言之,不足以在心中打结。从另1个

角度说,心可以不受形体的摆布,超越出来。“物物而不物于物。”
对形体的超越也就是对于形体的解决:“解”。“齐物”就是“解”。心中有结会让人郁闷,但是“解”会把心带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也可以说是逍遥之乡。这是1种目中无人,目中无物的状态。

$False$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物有结之。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
古者谓之帝之悬解。

5、分裂与合1

心与形作为人生命的两翼当然是无法分开的。但是庄子对于心和形的处理仍然表现出了分裂的特征。他在把心提升到天堂的同时,却把形体打入了地狱。我们也许可以用庄子的术语“两行”来描述这种分裂的状态。这种分裂当然不足以呈现出1个健康的或者活泼的生命,它只是在畸形的环境中不得已的处境下的1种对于生命的安顿方式。这里当然也有合1,生命原本就是合1的。可是在庄子中,这种合1总带有苦涩的味道。心对于形的放弃,迁就,心理的自我调整。
比较:1、儒家的践形。2、郭象的山林与庙堂。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