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4篇)

时间:2017-06-04 09:15: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小狐狸和小鸟》的课本,单词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小狐狸和一只小鸟。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回答。

3.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两只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4.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小狐狸和小鸟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小狐狸和小鸟》,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例如“小狐狸”、“小鸟”、“朋友”等。

3.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词汇说出对应的词语。

Step 3 运用课文词汇进行语言表达

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上面有各种动物和物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词汇,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描述。

2. 学生轮流进行描述,其他同学可以猜一猜描述的是哪个图片。

Step 4 拓展活动

1. 教师出示一段简短的对话,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进行自由对话练习。

Step 5 课堂小结

1. 教师复习本节课学到的重点词汇。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的主题

教学准备:课文《小狐狸和小鸟》的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只小狐狸和一只小鸟。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只动物在一起做了什么吗?”学生回答。

3.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小狐狸和小鸟在一起玩耍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小狐狸和小鸟》,学生跟读。

2. 教师提问:“小狐狸和小鸟在一起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

Step 3 理解课文的主题

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上面有各种动物和物品。

2. 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片中的场景。

Step 4 分组讨论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进行讨论。

2.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展开讨论,讨论这个场景中小狐狸和小鸟的感受和想法。

Step 5 课堂小结

1. 教师复习本节课学到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翼江亭位于赤壁山临江矶头,重建于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构建,上盖绿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金鸾两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一幅曰: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传此地为周瑜、诸葛亮观战之哨所,今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风台位于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宫”。分前后二殿,庙堂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内殿供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全身塑像,右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内陈列赤壁之战出土文物及在赤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勾及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大量东汉至六朝陶器。

凤雏庵位于金鸾山腰,传为赤壁战时号为凤雏先生的庞统批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庵以资怀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个殿堂,第一室供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大如伞盖,荫遮古庵,此树高35米,为雌雄异株合抱,树上长了三棵倒立的瘤。传为庞统亲手所栽。

周瑜雕像位于赤壁山翼江亭与望江亭之间,高8.58米,重300t,1990年12月落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沿线最大的一座人物雕象。周瑜身着战袍、手持宝剑、傲视西北、神态冷静。表现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总指挥的大将风范。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位于赤壁山东北面,其建筑样式别具一格,远看既象风头轮,又似古代头盔:近看似战船、古城墙,意境极深。馆内有赤壁之战形势图、蜡象室、文史资料室。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