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3-02-05 01:39: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15诫子书教案 篇一

《15诫子书教案》是一本以教导儿童道德为主要目的的书籍。本教案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诫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孩子们传达道德准则。以下是本教案的第一章节的内容:

第一诫:尊重父母

这一诫命教导孩子要尊重父母,孝敬他们。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尊敬他们的意见,遵守他们的规定,并且尽力帮助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幸福。

如何教导孩子尊重父母?首先,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自己首先尊重他人,包括孩子。其次,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绘本等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尊重父母的重要性。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务,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庭责任,这样孩子们会更加理解和尊重父母的辛勤劳动。

尊重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孩子们需要明白,尊重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当我们尊重父母时,我们才能获得他们的真正爱护和支持,也才能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5诫子书教案 篇二

《15诫子书教案》是一本旨在教导儿童道德的书籍,本教案共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诫命,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下是本教案的第二章节的内容:

第二诫:友善待人

这一诫命教导孩子们要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友善待人是一种美德,它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友谊。

如何教导孩子友善待人?首先,父母可以通过身教,向孩子们展示友善的行为和态度。他们可以主动与人交流,主动帮助他人,以身作则。其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志愿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以通过故事和绘本等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友善待人的重要性。

友善待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孩子们需要明白,友善待人是一种选择和决定,它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也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15诫子书教案》通过15个诫命,向孩子们传达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些诫命旨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这本教案,引导孩子们理解和遵守这些诫命,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5诫子书教案 篇三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15诫子书教案 篇四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

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3分钟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5分钟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钟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分钟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15诫子书教案 篇五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15诫子书教案 篇六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15诫子书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