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15-06-03 08:10: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 篇一

主题:篮球运动技能的基本学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 学会运用合适的姿势投篮;

3. 掌握基本的传球和运球技巧;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1. 投篮姿势的正确性;

2. 传球和运球的基本技巧;

3.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篮球;

2. 篮球场地。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并简要说明篮球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 为学生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让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初步的了解。

Step 2:学习投篮姿势(15分钟)

1. 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投篮姿势,包括脚步、手臂和手腕的动作。

2. 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投篮练习,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Step 3:学习传球和运球技巧(20分钟)

1. 向学生讲解基本的传球和运球技巧,包括直传、斜传、胸传和运球时的控制动作。

2.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传球和运球的练习,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Step 4:团队合作练习(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篮球比赛。

2. 鼓励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合作,发挥个人优势,互相配合,达到团队目标。

Step 5:总结(5分钟)

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强调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意义。

篇二

主题:足球运动技能的基本学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 学会运用合适的姿势踢球;

3. 掌握基本的传球和接球技巧;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1. 踢球姿势的正确性;

2. 传球和接球的基本技巧;

3.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足球;

2. 足球场地。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足球运动,并简要说明足球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 为学生播放一段足球比赛视频,让学生对足球运动有初步的了解。

Step 2:学习踢球姿势(15分钟)

1. 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踢球姿势,包括站姿、踢球动作和踢球力度的控制。

2. 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踢球练习,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Step 3:学习传球和接球技巧(20分钟)

1. 向学生讲解基本的传球和接球技巧,包括直传、斜传、头球和胸部接球。

2.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传球和接球的练习,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Step 4:团队合作练习(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足球比赛。

2. 鼓励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合作,发挥个人优势,互相配合,达到团队目标。

Step 5:总结(5分钟)

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强调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读课文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预习导航:

1、课文导读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到五读。一读 :自由读,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结合课文多读几遍,读不准的,或请同桌帮助。二读:朗读,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三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四读:精读,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读:浏览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案上做好记录,课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2、基础达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暴露--( )挺进--( )

璀璨--( )黑暗--( )漆黑--( )

(2)、连一连,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微弱的 时刻 宽阔的 知识

漆黑的 朋友 宏伟的 战斗

危急的 夜空 激烈的 建筑

年轻的 亮光 丰富的 马路

(3)、根据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①自己对自己说话。 ( )

②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紧急。 ( )

③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先专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④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3、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疑问三 :

4、挑战自我:

(1)、作者用“灯光”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2)、你能背诵课文6-9节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杜 鹃 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1、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并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2、注意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写出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作者借她表达自己_的思想感情。

4、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爱杜鹃花:

5、写梗概:

四、作业及活动设计

课下阅读王愿坚的作品:《七根火柴》、《三人行》。

五、相关链接

哨 卡

在风雪迷漫的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下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一带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灯光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评析:“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c) ?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近,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评析: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分析画得“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评析:从画黑板--提出问题到“比比谁画得像”--分析问题再到“如何画得更像”--解决问题。教者均是置学生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并理解比例尺意义,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附近的平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新华五村菜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评析: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三、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

(一)求图上距离

1、还是在这幅图上,现在要标上区委,估计一下我校离区委直线距离有多远?(400米)你看在这幅图上要画多长?

①独立思考,试试看,如感觉有困难小组内小声讨论。

②评讲: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算?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方法一:400米=40000厘米 ?方法二: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0000×1/10000=4(厘米)

方法三:10000厘米=100米 ?方法四:用比例解(略)等等

400?÷100=4(厘米)

小结:求图上距离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③如何画?自己画画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常规去画,注意方向。)

[评析:“怎样计算图距和实距?”教者一改以往根据比例尺计算方法去死套公式(图距=实距×比例尺;实距=图距÷比例尺)的做法,也一改教材中“烦琐”的比例解法,而是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不把知识点“讲死”,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一练:

区委东北是我区闹市区--十村,已知区委和十村实际距离是2.5千米,在这图上应画多长?如何画?自己画画看。(课件演示)

3、画一画:

①请准确地画出教室前黑板的平面图。(怎样画才算准确?)

②评讲:你是如何画的?方法一:自己定一个比例尺算出图上长和宽然后画;方法二:在原有图上以长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宽;方法三:在原有图上以宽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长。

(二)求实际距离

1、?西厂门在区委的东南面,(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9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有几种算法?

①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③讲评算理。(略)

2、练习:南钢宾馆在区委西南(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18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厂区各地名,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画“地图”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意义计算图距和实距,使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突出的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三)新课延伸

1、?南京距大厂40千米,画在这幅图上要画多少厘米?

①独立列式计算(400厘米)。

②要画400厘米,你有何感觉?(太长画不下)

③画不下怎么办?(调整比例尺)

④说说你的调整方案?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使学生跳出大厂看“比例”的目的。]

2、请拿出标有南京上海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说说意义。

①同座位间合作算出实际距离。

②一辆汽车从南京早上9﹕00从南京出发赶往上海,要赶下午2﹕00的飞机,如果车速是每小时80千米,问能否赶及?为什么?

2、五一长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请同学们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最向往哪个大城市,然后根据地图帮老师算出实际距离,再告诉被采访的老师。

[评析:很有创意!采访老师,就地取材增加课的参与度;学生下位采访,体现课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再延伸!]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略)

[总评: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禁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5、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a、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b、学生个性化朗读。

c、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d、诵读积累语言。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出示:??????????????????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小练笔:写读后感受。

板书设计:

2、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匆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 篇六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幻灯片、音乐

3课时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匆匆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设计【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