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精简6篇】

时间:2013-01-04 08:22: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一

引言:

氧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气体之一。它不仅是维持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还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在初中化学中,学生需要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等知识。本教案将以交互式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氧气的相关知识。

一、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于浮力实验。

- 氧气不易溶于水,但可以被液态氮气溶解。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 氧气能与大部分物质发生燃烧反应,是燃烧的必需物质。

- 氧气能与许多非金属元素直接反应,形成氧化物。

二、氧气的制取方法

1. 氧气的物理制取:

- 通过液化空气,然后分离得到氧气。

- 通过分子筛吸附法,利用分子筛对空气中的氮气进行吸附,从而获得富含氧气的气体。

2. 氧气的化学制取:

- 通过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 通过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制取氧气。

三、氧气的应用领域

1. 生物呼吸:

- 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的必需气体,它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反应,产生能量供生物体生存和发展。

2. 医疗应用:

- 氧气可以用于医疗设备中,如呼吸机、氧气吸入器等。

- 氧气还可以用于氧疗,帮助治疗一些呼吸系统疾病。

3. 工业应用:

- 氧气可以用于氧化反应,如焊接、切割等工艺。

- 氧气也是火箭发动机燃烧的氧化剂。

四、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1. 氧气与金属的反应:

- 金属与氧气反应会形成金属氧化物。例如铁与氧气反应得到的产物是铁的氧化物,即铁锈。

2. 氧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 非金属元素与氧气反应会形成相应的氧化物。例如硫与氧气反应得到的产物是二氧化硫。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验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氧气的认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二

引言:

氧气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气体,它对于维持生命和推动物质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学中,学生需要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等知识。本教案将以实验为主,通过观察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相关知识。

一、氧气的性质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氧气的性质,并验证氧气对燃烧的必需性。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氧气气体源

- 蜡烛或火柴

- 实验器材:试管、火焰架等

3. 实验步骤:

- 在试管中装入一小段蜡烛或火柴。

- 将试管倒立于火焰架上,使蜡烛或火柴的火焰完全进入试管内。

- 打开氧气气体源,让氧气充满试管。

- 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在氧气的作用下,蜡烛或火柴的火焰会变得更加旺盛明亮。

- 结论:氧气对燃烧是必需的,它能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

二、氧气的制取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过氧化氢溶液(30%浓度)

- 碘化钾溶液

- 水

- 試管等实验器材

3. 实验步骤:

- 在一个带有滴管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和碘化钾溶液。

- 将试管倾斜,让两种溶液混合。

- 观察试管内的现象,并记录结果。

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混合溶液中会产生氧气气泡。

- 结论: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可以制取氧气。

三、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氧气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纯铁片

- 硫磺粉末

- 点火器等实验器材

3. 实验步骤:

- 将纯铁片和硫磺粉末分别放置在两个点火器上。

- 分别点燃两个点火器,观察现象。

- 在点燃状态下,将一个点火器中的火焰放入另一个点火器中。

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纯铁片与氧气反应会产生铁的氧化物,即铁锈。

- 硫磺粉末与氧气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硫。

- 结论:氧气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形成相应的氧化物。

结语:

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加直观地理解氧气的特性,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化学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三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化学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 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化学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3: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 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 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 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化学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五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

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化学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在空气中

在空气中点燃

在氧气中点燃

表示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木炭

C

不燃烧

发红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发白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O2

点燃

S

不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产生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S+O2SO2

点燃

Al

不燃烧

不燃烧

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Al+O2Al2O3

点燃

Fe

不燃烧

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Fe+O2Fe3O4

点燃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化学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实验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反应表达式

炭燃烧

木炭

氧气

二氧

化碳

C+O2CO2

点燃

硫燃烧

氧气

二氧

化硫

S+O2SO2

点燃

铝燃烧

氧气

三氧化二铝

Al+O2Al2O3

点燃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反应物:有氧的(氧多的)是氧化剂,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

反生成物:氧化物

应剧烈氧化:燃烧

分类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篇六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

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反仪器装置

验满方法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电解水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光合作用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

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反应原理

探究内容

能否产生气体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试验探究一]: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将带火星的木[老师提问]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探究试验可知: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氧气产生;当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时,有少量气泡产生,火星更加明亮,说明产生的氧气少;当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很快复燃,说明这时产生的氧气多,适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小结]二氧化锰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凡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投影]形形色色的催化剂

在化工生产、科学试验和生命活动中,催化剂可谓无处不在。汽车尾气里含有有害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利用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可以迅速将二者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气。酶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酿造业、制药业等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师生共同分析]简单回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方法,得出氧气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

验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探究

老师提供大试管、锥形瓶、烧杯、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水槽、长玻璃导管等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讨论

……

并尝试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作品展示]

[试

学生甲:我们小组用的是大试管、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水槽等组装的

学生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等组装的。

学生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长玻璃导管等组装的[学生交流分析]有的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有的适于制取大量的氧气;有的既适于制取大[梳理归纳]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

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

、制取氧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根据自己探究出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条件以及自己认为组装的最好的仪器装置,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

[体验交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有气泡冒出时,是否能立即收集?

[方法拓展]用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多媒体情景]播放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体会可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拓展学生的视野。

[交流应用]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水和过氧化氢这两种无色液体吗?

四、课外活动设计:

1、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氧立得”是一种轻便、快捷的制氧装置,请同学们课下找找它的说明书或通过上网查询,来了解它的原理。你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制氧装置

教后反思:

该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反应条件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三个方面学习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本节课活动较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022年初三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最新初三化学教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小图示作用大教案及反思2022年最新

小学口语交际教案 口语交际教案设计2022年最新

2022年国庆节幼儿园安全教案最新范文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